一般来说,已经广泛运用的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等能源称为传统能源,而太阳能、 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氢能等被称为新能源。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全球正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澳大利亚在新能源领域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不但自身新能源储藏丰富, 而且有政府千亿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不过,转型之路虽蕴藏巨大的机遇,但也颇具挑战,毕竟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澳大利亚还比较落后,产业不系统 ,行业也不成规模。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让澳大利亚华人在此领域占领了先机,廖建君就是其中的一个先行者。
廖建君的企业在电动汽车底盘、充电桩系统平台、混合动力储能柜方面都具有领先技术和整合系统。廖建君说 :”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很多方面还停留在20年前,且以民用为主, 而我们是针对工业的集成化和定制化的流程,在市场上还找不到这样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样一个能在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填补空白的企业创始人,是如何拥有这一成就的呢?
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商业感知力兼备的特殊人才
1996年,廖建君从湖南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机专业,那是一个学霸聚集、科研领先的学术殿堂,大学四年,他掌握了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分配到中车株洲所,一干就近 10年。
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在所里完成的,指导老师是株洲所最好的变流器技术专家忻力。当时他有机会接触火车变流器产品,对变流器技术充满兴趣,保质保量完成了本科论文。而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旅游……所有费用都是他去拉赞助,同事没有花一分钱。
一年后,他从事牵引变流器的开发,当时株洲所正好在研制中国第一代交流牵引变流器。随着第一台交流机车 “奥星”下线,之后的8个月他每天在位于北京大山子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形试验铁道做试验。试验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都要想办法尽快解决,他经常在车上整改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又要参加试验。每次做试验都是担惊受怕,看到电流曲线一直往上走,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经过 8个月的试验 ,终于可以把机车交给客户使用了,但最累的质保售后服务才刚刚开始。研发人员一直在现场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再跟车进行验证,到站后马上整改,每次都在争时间,就怕影响机车的下次运行。
夏天,火车里的温度达到了 50℃,即便如此,也丝毫不能耽误工作进程。”奥星”机车算是稳定了,铁道部更大的项目启动。 “中华之星”是中国第一列全自主研发的高速动车组,铁道部集合下属所有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投入这一研发项目。当时廖建君是这个项目的牵引变流器的负责人。从设计、试制、组装到试验、装车、整车试验,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中华之星”为后来中国高铁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永远做最坏的打算,安排好退路,准备好各种可能的应对而不会任由企业产生损失
廖建君
接下来,他又参与了大同机车厂的 “天梭” 电力机车项目、资阳机车厂的”西部之光”机车项目以及株机厂的 “哈萨克斯坦”机车项目。其中 “哈萨克斯坦”机车项目是中国交流传动机车首次出口到海外 ,为后来中国中车打开相应的海外市场开了一个好头,而廖建君参与了跟车试验、交车以及后面的质量整改过程,在哈萨克斯坦整整待了 8个月。
2004年,他升为部门经理,负责研发机车、地铁等车辆的制动电阻,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设计和仿真平台、测试平台搭建起来。 由于设计过硬,拿到国内ALSTOM南京地铁制动电阻项目 ,ALSTOM第一次使用中国制造的电阻。
同年,接到澳大利亚DOWNEREDI的机车电阻项目,他带领团队加班,不到一个星期,就把方案设计和仿真数据提供给客户,打消客户对技术的担心,又飞到澳大利亚与客户进行深度的技术交流,让客户完全相信技术和质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后来,测试结果与仿真没有一点区别。这个项目是中国中车第一次把产品卖到澳大利亚,后来每年为株洲所带来一亿人民币的订单。
人生的轨道有时候很难预见。本来他在中车备受重视,但随着女儿的长大,太太事业遇到瓶颈 ,2008 年,他十分纠结地辞职,全家移民澳大利亚。好在他的专业在澳大利亚也十分抢手,周五到达澳大利亚周一就上班了。起初他在一家澳大利亚的私企, 因为英文不够流利,工作相当吃力,好在专业过硬,没多久就替公司赚了上百万澳元。后来,他又到MTU和西门子工作了几年。
2016年,当中车澳大利亚有限公司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中车。火车的动力来源在不断变革 ,从煤、柴油、 电力到风能混合,再到如今的纯电池,甚至未来的氢能源。廖建君拥有多年火车各种电源研发经历,对种种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如庖丁解牛一般,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如今他在充电桩系统平台、混合动力储能柜、负载电阻等方面的一系列产品研发,都得益于多年来所积累的火车核心技术经验。
除了技术过硬,他的商业感知力也非常强。
他说自己大学起就做小生意 ,比如出租电视、卖DVD,甚至开眼镜店。他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因为担心被老板炒鱿鱼,就同时做一个火车零件的贸易生意。后来,他又利用自己的技术经营了一家澳大利亚火车维修维护公司,光这个公司一年就有 100多万澳元的利润。
雄心壮志 希望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主流科技领域崛起
疫情后 ,他更加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华人新移民 ,要在澳大利亚有所作为的责任。他认为,不能把希望都寄托于下一代,更要从自身做起 ,努力奋斗做出榜样。疫情期间,当别人迷茫无措时,他埋头苦干,研发了电动汽车底盘、针对电动汽车底盘 ,他准备运用自己研发的技术和澳大利亚的汽车生产商合作,占据澳大利亚22座中型巴士的市场,打造自己的独家品牌。
关于充电桩 ,他不是只制造或者安装充电桩 ,而是同时开发了一个APP平台,在苹果和安卓系统上都能使用 ,包含管理、收费、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业务。甚至除了商用,还有家用, 1000多澳元就可以在自己家车库安装一个充电桩。他研发的混合动力储能柜,更是私人定制般地成为中小企业的福音,体积小,不受地域限制。相信在未来的环境中,企业拥有一个自己的储能柜 ,其意义不亚于现在手机对人的重要性。
同时,他所在的企业还成为 “宁德时代”澳大利亚服务商。宁德时代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拥有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动汽车电池销售额。能成为这家公司的澳大利亚服务商,必然是有真本领。
廖建君说: 他永远做最坏的打算,安排好退路,准备好各种可能的应对而不会任由企业产生损失,因此他的投资非常有步骤、有节奏。这三块业务整体来看是清洁能源的系统解决方案;分开来看,拿出来每一项也都是一个大企业
充满爱心的好朋友、好老板和好丈夫
廖建君不仅是技术 “大拿”,商业嗅觉灵敏,在为人处世上,他也让人竖大之前中车的一个单机车需要通过澳大利亚的测试才能运行 ,有二三十个人来到澳大利亚,都是由廖建君与澳大利亚政府、当地相关人士、 中车内部安排对接,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平时他对员工都是笑眯咪,经常鼓励年轻人尝试。有员工提出辞职的时候,他竟然说:”有机会再回来。”除了员工,他也热心帮助他人。朋友出差临时需要钱,他及时打钱过去。员工学费不够 ,他一下就拿出5万人民币来。湖南同乡会搞活动,他带着团队一起忙活儿,大家推举他当会长,他不肯 ,他愿意干事儿,默默奉献。
廖建君的太太曾经是大学老师,来到澳大利亚后,除了做图书馆工作,有时也做地产投资,太太经常一个电话告诉廖建君,又买了一套房子。而廖建君完全相信太太,不干涉。这简直是无数女人心目中的好老公 ,只往家赚钱,按时回家,还不干涉太太。他笑着说:”我的工作她也不干涉啊……”
面对廖建君不急不躁的叙述,我在想,这个人简直是一个聚宝盆,是一个有眼光的投资人,未来一定是金山银山般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