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人物

碧海潮生,双剑合璧 —— 探访Goldmate中联集团悉尼总部

澳洲悉尼CBD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里,明亮的corner office被改装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中国茶室,悠悠茶香萦绕,福建建窑的黑釉茶具温润沉静。身后是广阔天空、高楼林立,Kim和Karen的声音徐徐缓缓。

他们是中联集团(Goldmate Group)的创始人。澳洲是两人相知相守的地方,也是中联集团生根繁茂的地方。2013年开始至今,中联集团在澳洲金融界和地产界均已占有一席之地。旗下的中联汇兑(Goldmate Foreign Exchange)在外汇兑换与跨境汇款方面实力颇丰,深获信赖,高端客户累计逾万名;中联地产(Goldmate Property Development)作为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建设“大悉尼”计划的第一批响应者,在悉尼西北低调滚动开发数个住宅项目,上市产品成绩骄人,2018年将交付住宅地块700余个。两人在澳洲奋斗多年,四个子女逐渐长成,成为融贯东西方文化的澳洲ABC(Australian Born Chinese),这是一派众人眼中十分羡慕的景象: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双剑合璧,佳偶天成。

Kim 和 Karen 均来自著名的侨乡——福清,这里孕育了无数走向世界的名人和企业家,福清人拥有世界最大的水泥厂、面粉厂等,福清企业家被评为 “东南亚铝业大王”,进入胡润百富榜,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人才等,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清人的骨子里流淌着遗传自祖辈的精神,敢闯敢拼,刻苦耐劳,善于投资,心存感激。

在澳洲,Kim和Karen的奋斗过程不尽相同,却是殊途同归。

Kim的祖辈是有名的知识分子乡绅;父辈家族做的是加油站生意,也是中国第一批做加油站的公司,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实属眼光独到、勇气可嘉。来澳洲之后,仅仅几年之内,Kim在悉尼白手起家,从事涂装生意并扩展至堪培拉,两地的学校、酒店、政府机构、社区几乎到处可见他的工作成效。他从不做广告,只凭口碑相传,提到公司的名字,业内无不知晓。

对于福清人来讲,让钱存在银行是亏的,只有把钱派上用场,让钱生钱,才是正道。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财意识和投资头脑,Kim后来渐渐对地产行业产生了兴趣。从自己买房投资、到观察市场寻找入口、到土地储备、一级开发、与本地工程公司、建筑商、地产中介等紧密合作,多个项目叠加,超过100英亩土地的投资开发滚动起来,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对于投资,Kim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如果是个人,他建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买房,当有条件提前还贷时,建议不要提前还贷、最好是投资另外一套房,因为长久来看,多投资一套房比提前还贷的投资回报率整体要高。澳洲市场的金融信贷体系,对于本地的投资者十分有利,利用时间和金融杠杆,聪明人可以很快体会到善于投资带来的益处。

福建人爱茶,Kim沏茶的手势娴熟,汤壶温杯高冲低泡,动作一气呵成,茶香让人如沐春风。但其实平时他都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喝一杯茶。

“每次开车去西北,看到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兴奋之余,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Kim感慨道。为了方便工作,Karen 甚至在办公室附近为家人租置了物业,这样从家里走出来就能上班。需要争分夺秒到什么地步呢?Kim 讲了个故事,“当初创立中联地产的时候,我用了半年时间去完成公司的土地储备,好几个交易同时进行。有一次我和团队赶着去签约买地,结果车在高速公路上坏了,真是让我心急如焚。我马上就叫了出租车赶去签约,我的同事却担心车会被拖走。当时我就问他,到底是汽车比较重要、还是deal比较重要?” Kim笑道,“结果签约结束以后,我们按原路回去,那辆车还好好的在原地等我回来呢。” 听到这里,真让人有点忍俊不禁,同时也感叹 Kim 当机立断的行动力。

如果说Kim为中联集团带来的是前瞻的眼光和开拓的魄力,那么Karen就是中联集团的定海神针。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自90年代起,Karen 的家族一直经营汇兑生意,从香港、东南亚等地,发展至澳洲,目前在悉尼有三家门店,同时在墨尔本和珀斯也有业务。汇兑业务要求经营者细致、沉稳、冷静,多年来Karen 已养成了这种习惯。由于信誉和服务颇受好评,许多人慕名而来。

当被问到生意成功的缘由,Karen的回答简洁而有分量:“我们对客户坦诚、诚信。中联汇兑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资金实力、20多年的家族经验、专业的团队和保密合规的稳定运营,这保证了中联能最好地服务客户。”

VIP汇兑业务通常是一对一服务,需要很好的沟通。“客户愿不愿意把生意交给我,往往在于我能不能建立双方的信任。与客户的沟通是汇兑业务中很难处理的一部分。我会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谈电话,聆听和了解对方的需要,然后告诉客户该注意哪些地方和细节。从我的说话方式中,对方能感受到我的耐心和专业,所以愿意相信我。” 更有不少客户说,Karen是汇兑行业中做得最好的一个。

“有时候,Kim会说我保守又执着,其实汇兑业务最需要的就是保守,保守才会稳妥、才会让人有安全感。你相信我,把事情交给我,那我会告诉你可能会遇上什么问题和困难,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我的事情。” Karen的语气充满坚定,让人信服。一直以来,中联汇兑的主营业务都是为高端客户服务,如地产商,农场主等重量级别投资者,帮助他们把资金转移至下一个投资目的地。Karen 之所以如此淡定又充满信心,是因为她相信,做到实话实说、言出必行,好评和信誉都会随之而来。

业内一个接地气的说法是,金融和地产,如同俊男美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中联集团的成功,正在于Kim 和Karen 两人的完美互补。

首先,中联汇兑的投资客户,可以通过中联地产了解澳洲的地产行业资讯。二来,中联地产的客人可直接找中联汇兑进行转款。三来,中联汇兑的超强现金流,为中联地产的银行贷款审批提供了莫大优势。曾经中联地产递交的申请,澳洲某当地银行仅7周就审核通过,创下了业内最快的批准记录。

中联集团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为中联集团背书,集团的信誉和实力为客户带来更妥贴的一站式服务。

集团飞速发展至今,Kim 和 Karen 开始规划未来的布局,期待把公司打造成澳洲重量级企业,并将发展基金业务,创立 “财富铁三角”:汇兑、基金、地产。财富铁三角将会充分发扬中联集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渠道。

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澳洲市场的运转有赖于其规范系统的行业运作,对本地政策和市场机会的把握,让中联集团发展迅速。受益于此,Kim不吝指出,现在的国际形势,对全球投资人来讲,正是投资澳洲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机。

澳洲拥有稳健的移民政策,人口持续增长,现有城市规模已不能容纳,新州政府出台了“大悉尼计划”旗下名为《走向更好的2056》40年发展规划草案,从打造更佳生产力、提高宜居程度、和增强可持续发展性的三个角度,把悉尼分为三大区域,将“现有东区”(established Eastern City)打造成环境优渥的海港城市,注入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使其成为悉尼的金融技术服务中心;将“发展中的中区”(developing Central City)打造成拥有河道自然景观的绿色走廊,这里将拥有更多文化休闲设施和住宅选择,成为健康、教育、行政中心;而“新兴的西区”(emerging Western City) 未来将成为拥有众多公园、商业中心和新住宅区的地方,承载悉尼的贸易、物流、高端制造业和科研任务。

继Parramatta在十年间成为第二CBD之后,目前各区众多住宅、商业以及工业项目在分别如火如荼的进行,交通和基建设施在升级,绿地和休闲场所迅速成型,即将24小时运行的第二机场正在修建,未来10-40年,悉尼将会有更广阔丰富的版图。

望向海外,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民间财富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正蓄势待发,寻找机会进入有潜力的新领域和新市场。经常有投资人带着雄厚资金来到澳洲后,发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真正了解当地的各行业经济形势,在犹豫之中错过了很多机缘。可是要知道,在澳洲,时间就是金钱,投资实际上是在打一个时间差。

碧海潮生,双剑合璧,Kim 和 Karen 代表了一代华裔澳洲企业家对事业、家庭和财富的态度。生活是美好的,他们坚信;同时,他们也坚信合作共赢,正所谓——不忘初心得始终,志同道合谋未来。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7年3月刊,商界精英 Business Elite P18-21.

Related Articles

财富人物

祁岳 –从借钱留学到 “必为第一”B1集团董事长

祁岳的奋斗历程是澳大利亚华人企业家的经典代表。  30年前借钱留学,从底层餐馆打工、经营餐馆、做贸易到投资矿业、地产开发,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不仅成就了多个里程碑级的项目 ,更为澳大利亚和华人社区做出巨大贡献,并获得了  “新州州长多元文化奖”。 所有的磨难都是梦想的起点 祁岳出生在北京,衣食无忧。  18岁去南京读大学  ,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出国,让祁岳十分羡慕。一个要好的同学知道了祁岳的心思,热情地鼓励她: “如果你钱不够,我可以借给你。”一句话点燃了祁岳不甘平庸的内心。  1989年 1月祁岳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落脚布里斯班。 在澳大利亚交了学费后,只剩下 100多元钱,祁岳只能在房间过道搭两块木板睡觉  ,一不小心就翻身摔到地上,那时候她的梦想是有一张真正的床。每天上学,为了节省2毛钱的车费,她都是提前一站下车,走回住处。后来,一双篮球鞋鞋底竟然都磨破了。 4个月后终于放假了,可以好好打工赚钱了。当时澳大利亚经济萧条,工作十分难找  ,幸运的是  ,祁岳发现在离布里斯班 1000多公里的汉密尔顿小岛上有一个餐馆招工,于是,她独自一人,拎着行李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再转渡轮,几经周折,到了那家餐馆。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在一个陌生国度,英文又不太好,有这样的勇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时许多女性都是找对象嫁人,不但解决生存问题,更能解决身份问题,但祁岳只想靠自己工作赚钱、还债。 没有想到这样一点点坚持,注定了未来祁岳的与众不同。或许人生就是一个个岔路口...

财富人物

叶蓓玲–砥砺前行 30 年知名保健品牌 Homart 创始人

2022 年 11 月19 日,悉尼市中心著名的 TownHall“市政厅”金碧辉煌,400多位中西贵宾济济一堂,不仅有世界各地知名企业家、澳大利亚著名侨领和各届代表,更有新州的各大部长纷纷站台,这在疫情时期和中澳贸易还处于低潮的时刻,是相当不易的盛况。而所有宾客簇拥的却是一个纤小的女子,她从容优雅地接待着各个宾客,自信的笑容中。 & Nature、Autili、CHERI、Grand pawpaw 和宠物密码 PetMima 等澳大利亚知名品牌的健康食品、护肤品、奶制品和宠物保健品;拥有数百名员工,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等...

财富人物

廖建君 | 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

一般来说,已经广泛运用的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等能源称为传统能源,而太阳能、   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氢能等被称为新能源。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全球正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澳大利亚在新能源领域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不但自身新能源储藏丰富,   而且有政府千亿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不过,转型之路虽蕴藏巨大的机遇,但也颇具挑战,毕竟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澳大利亚还比较落后,产业不系统  ,行业也不成规模。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让澳大利亚华人在此领域占领了先机,廖建君就是其中的一个先行者。 廖建君的企业在电动汽车底盘、充电桩系统平台、混合动力储能柜方面都具有领先技术和整合系统。廖建君说 :”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很多方面还停留在20年前,且以民用为主,  而我们是针对工业的集成化和定制化的流程,在市场上还找不到这样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样一个能在澳大利亚新能源领域填补空白的企业创始人,是如何拥有这一成就的呢? 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商业感知力兼备的特殊人才 1996年,廖建君从湖南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机专业,那是一个学霸聚集、科研领先的学术殿堂,大学四年,他掌握了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分配到中车株洲所,一干就近 10年。 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在所里完成的,指导老师是株洲所最好的变流器技术专家忻力。当时他有机会接触火车变流器产品,对变流器技术充满兴趣,保质保量完成了本科论文。而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旅游……所有费用都是他去拉赞助,同事没有花一分钱。 一年后,他从事牵引变流器的开发,当时株洲所正好在研制中国第一代交流牵引变流器。随着第一台交流机车  “奥星”下线,之后的8个月他每天在位于北京大山子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形试验铁道做试验。试验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都要想办法尽快解决,他经常在车上整改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又要参加试验。每次做试验都是担惊受怕,看到电流曲线一直往上走,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经过 8个月的试验  ,终于可以把机车交给客户使用了,但最累的质保售后服务才刚刚开始。研发人员一直在现场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再跟车进行验证,到站后马上整改,每次都在争时间,就怕影响机车的下次运行。...

财富人物

李卫 | 中澳民间使者,三次创业打造天鹅庄

李卫, 1993年和 1997年分别在中国经历了进口重型卡车配件和地板两个领域的成功创业之后,  2010年在澳大利亚开始了第三次创业。2010年,他收购了英斯派酿酒有限公司,之后在南澳进行多轮投资并购,组建了澳大利亚天鹅酿酒集团。  2012年,他带领核心品牌  “天鹅庄”进军中国,扛起进口葡萄酒品牌化运营大旗。如今,天鹅酿酒集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出口中国和东南亚市场最大的葡萄酒企业之一。 基于他在中澳经贸领域  ,尤其是在葡萄酒行业的卓越表现  ,李卫被推选为澳大利亚葡萄酒与烈酒协会会长、澳中文化与经济促进会常务会长,获得政府和各类组织颁发的 “澳大利亚华裔十大风云人物”  “中国葡萄酒市场年度人物” “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杰出贡献奖”  “澳中杰出贡献奖” “澳大利亚亚裔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根据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发布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报告,  2019年下半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的金额  (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达到 13亿澳元。在这个数字的背后,位列澳大利亚酒庄出口中国金额前三名的天鹅酿酒集团绝对功不可没。历经3年多困境  ,天鹅庄仍然屹立不倒  ,那么它背后的操盘人李卫有怎样的奋斗历程呢? 眼光敏锐  从中国到澳大利亚  勇敢在异国第三次创业 进入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之前,李卫在中国地板甚至家居建材界赫赫有名。作为行业领军人物,李卫参与了中国地板行业多项标准的制定。在 2000年,  中国地板业鱼龙混杂。  2001年冬天,李卫将地板铺进地铁建国门站  ,由于经过2000万人次踩踏而无损坏,”宏耐”品牌声名鹊起,被许多人视作地板界的品质象征。有媒体评价: “也正是从那时起,  中国地板才出现第一个成功的营销典范。”...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