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华人艺术家中 ,关伟先生的标签尤其多 :画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实验者与实践者、中澳艺术交流的使者等等。他还在2021年获得西悉尼大学授予的创意艺术博士的殊荣。关伟33岁时移居澳大利亚, 30多年来一点点被澳大利亚观众熟知并喜爱,成为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被很多主流艺术机构与画廊收藏,也获得私人收藏家和名人们的青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凯特 ·布兰切特也是关伟作品的收藏者。关伟在世界各地举办了 70多场个人展览。
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进中国,我们那时候很年轻,如饥似渴地迎接这些知识。当时北京有很多充满思想、艺术类的小团体
关伟
从中国艺术家、华裔澳大利亚艺术家到澳大利亚艺术家
关伟 195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或许是因为血液里继承了老北京爱玩的传统,关伟在青年时期就是艺术圈的活跃人物。 “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进中国,我们那时候很年轻,如饥似渴地迎接这些知识。当时北京有很多充满思想、艺术类的小团体,比如星星画会、无名画会……我们几个好朋友也有个一小圈子,大家在一起探讨艺术、一起写生、一起画画。”
1988年,时任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Geoffparker 、堪培拉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Davidwilliams和国家美术馆馆长peterchurcher来中国访问时,参观了关伟及两个朋友的展览。看过展览后,Geofparker和关伟展开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激烈讨论。 “当时很年轻,觉得西方人好像有些居高临下,就不服气。我那时看了一些西方的书籍,也结合自己的探索 ,就和他们关于中国有没有后现代艺术争论了起来。”也正是这次讨论 ,让Geoffparker认定了关伟卓越的才华 ,他回澳大利亚后不久,就向关伟发出了担任塔斯马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的邀请。
初到澳大利亚,如何让澳大利亚人把他作为个体艺术家重新认识,成了关伟的首要思考。 “这需要一个过程,差不多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澳大利亚人对关伟的称呼有几个阶段,从 “中国艺术家”到 “定居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再到 “华裔澳大利亚艺术家” ,现在则是 “澳大利亚艺术家”。这也反映了关伟个人艺术语系形成的过程。
“刚来澳大利亚的时候,因为对澳大利亚不是很了解,我沿用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如文字和穴位。渐渐地,我对澳大利亚风土环境有了一定认识,开始把水、天、岛这些澳大利亚的元素加入作品中。后来,我开始关注澳大利亚的社会政治问题。现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在我的作品中自然地融合。”
在谈及中国和澳大利亚元素的选择时 ,关伟说这种选择在早期是有意识的考量 ,但现在是一种驾轻就熟的组合。 “在澳大利亚生活了 30多年,澳大利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都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题材。但我在中国生长到30岁后才来澳大利亚, 中国的文化元素在我的骨血里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能自然地把中国的文化如道家理念 ,很好地贯穿在作品当中。”
关伟的艺术理念得到澳大利亚社会的认同。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前馆长埃德蒙卡彭说:”我们都非常熟悉他精彩而富有特色的作品;我从来不认为关伟的作品中有太多过于强烈的 ‘信息’,反而认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叙事性、机智、幽默和明确的目的。他的作品隐含着一种善良、人性和乐观的精神。在关伟的作品中,人们显然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深切而不可忽视的归属感——他对自己固有文化的忠诚毋庸置疑,还有他在移居的家乡澳大利亚的见闻和奇思妙想。”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文化 ,他是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实验者与实践者, 因而他的作品无论在澳大利亚还是中国,都备受关注和喜爱
画作:哲理深刻、举重若轻的艺术风格
关伟说自己是一个理想化的艺术家,非常重视作品与观众的关系。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传达出积极、正面,能带来思考的东西。除视觉愉悦外 ,也有哲学上的考量。所以我一直强调幽默、智慧与知识,这三点都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让他们接受我的作品。”关伟的作品在细节上都精细耐看,而在整体上又举重若轻。东西方文化被巧妙而有趣地结合起来,以生动风趣的表达方式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时刻激发着观众的思维。
在他的艺术中,有很多憨态可掬的小人儿和让人忍俊不禁的动植物,而这轻松愉快的图像处理背后 ,却是艺术家对人类生活和普遍问题的关注与探求:
“作为一名亚裔艺术家,我要站在移民的立场上在澳大利亚发声,建立一种自己的身份和语系。 2006年我做的大型壁画 《另一种历史》,实际上探索的是一个身份的问题。在这个作品里,我编造、杜撰了一个新的历史:明朝郑和的船队最终抵达澳大利亚,颠覆白人首先发现澳大利亚大陆的正统历史。这是一种在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之外的解读, 目的是让观众开拓思维,去思考澳大利亚和亚洲的关系。”在关伟创造的自由空间里,每个观众都可以摆脱既有意识形态的束缚 ,进而自由想象,个体不再是被标签化的某一类人,而是可以参与历史、重构身份的每一个人。
关伟参加阿契伯尔肖像大奖赛的作品 《整容术》 ,也体现了他从幽默角度出发,表达深刻哲理,举重若轻的艺术风格。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今天,关伟选取了 “整容”这个看似轻松的题材,诙谐地探讨了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个作品一共有四块画布:第一块是我在中国时期的脸;第二、第三块开始整容,比如把鼻子垫高,把眼睛染蓝,再把头发染黄;到第四块画布时 ,已经变成了一张新的脸,但还能看出来是我的脸。” 《整容术》里还有很多体现身份的符号,比如公章、文件,甚至还有关伟当年申请移民的表格和医保卡 (Medicalcard)。虽然画中的关伟整容后有了西方人的高鼻子、蓝眼睛和金头发 ,但是画作本身完全不同于西方三维立体、阴影造型的肖像画法,采用的是中国明清家谱以及面相图谱的形式。”这个作品具有实验性,是一个新东西,和其他的作品都不一样,又能体现我个人的特色。”
雕塑:天人合一 怡然自得
说到关伟的雕塑,不同于画作,其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怡然自得。比如雕塑作品 《渡》 ,采用大小对比 ,大是一个类似 “佛”的形象,小是人的形象,中间用 “云”来过渡 ,使人和佛形成一种有趣的组合。同时虚的云和实的人与佛,也使作品有一种既轻松又神秘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都有追求快乐之本质 ,但是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和使人焦虑不安的世俗生活中,我们迷失了自己。作品 《渡》就是想表现一种快乐的禅意生活。禅是一种精神,禅相信人的清静自性和善。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发现本心,走向智慧和快乐的生活。探寻禅,对来自中国的关伟而言仿佛是一种本能。他的系列作品 《云之上》中便用 “云”这个意象代表禅意。关伟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地生活 ,像一朵云一样栖息在山上、海上、地上。风吹到哪里,云就飘到哪里 ,安安静静 ,没有什么事情要达成 ,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只是享受无为的存在,庆祝当下的喜悦之情。身体在云上自由快乐地伸展 ,也传递了反对各种体制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束缚之意。
在关伟先生的作品中,代表自由的不仅有云,还有水。名为 《海洋》的雕塑作品借鉴了中国古代佛像雕塑的造型方式。特别是水的造型,借鉴如来佛座下的莲花托。有重量感的三维雕塑借着这个 “水托” ,重量感顿时消失,同时进入一种轻柔、漂浮的水世界之中。身体在水中快乐地自由伸展。
关伟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中澳艺术交流的使者,为中澳艺术活动牵线搭桥,为中澳艺术家的互动提供支持。从 1995年担任亚太地区三年展的策展人,到参与首届中国 (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关伟为中澳艺术家互相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