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翘楚

Jordan Ma |连续创业者,拥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有趣灵魂

小马修车行在墨尔本算是小有名气小马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一个好学又古灵精怪的学生。  自称连续创业者的小马从容又自信,讲着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逻辑清晰又轻松幽默,让人一会儿为他大笑,一会儿又开始揪心,但最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80后”小马,前后算来,竟已有十几年的创业经验了。他的人生经历起起伏伏,生命质地结结实实。虽说道路曲折,可从不是弯路,因为他从未偏离小时候的梦想,那就是要做领袖,做生意  ,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小马的特立独行从他十几岁来澳大利亚上高中就显现了。那时他就勤工俭学,赚出了自己的生活费,还攒下盈余,买了生平第一辆车。他高中毕业后的选择更是超乎寻常。一般人毫无疑问都会准备上大学,而小马热爱澳大利亚,想留下来,觉得尽快拿到永久居留权最重要。相比三年到四年的大学本科,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TAFE)只需读两年,还能读自己喜欢的汽车修理专业,最关键的是毕业就能获得永久居留权,因而成为小马的选择。联想到中国 “80后”的成长背景  ,有上大学的机会而放弃简直是疯狂之举。但小马不以为然,跟随自己的心,大胆而坚定。

在这个元气满满、干劲十足的年纪  ,小马工作时下午四点半去TAFE上课,白天其他时间就到服装工厂打工,星期六去酒店做清洁,星期天上周日市集摆摊卖中国的小商品。他不仅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用在赚钱、积累商业经验上,还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每一份看似初级、简单的工作中翻出花样来。

在酒店做清洁,原来收拾一个房间需要两人同时工作 45分钟,他优化到只需 1个人半小时;在服装厂当搬运工,他花了很多时间观察思考,为老板写了一份报告,老板惊呆了,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底层打工仔有如此创意,通过他的设计,公司省去了好几个岗位的人员开支。每一份在旁人眼里就是出劳力的工作,小马却当作脑力劳动来做,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因此节节晋升,最后由搬运工变成了总经理。

小马笑言,刚开始并非什么都会,不过自己爱看书,爱琢磨。他坚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上班打卡的 8小时之外。所以他每到一个行业就买相关的书籍,并且学以致用  ,把理论用在日常工作中,这才使得他能提出优化方案,每次给老板写意见书都能立即得到赏识  ,加薪升职不在话下。

然而,  10万年薪的总经理职位在小马眼里仍然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份事业。于是,TAFE还未毕业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开起了  “小马修车行”。当时华人市场只有三家修车行,且都只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小马决心干就干大的,他的车行提供一条龙服务,机械、  电路、钣金、喷漆,   自己都能上。与其他几家车行以老师傅为主的传统作坊不同,小马打出了 “身为留学生,服务留学生”的口号,很快就吸引了目标群体  ,小马喜不自胜。为了车行,小马拿出全部积蓄并借资凑了6万澳元  ,与一个朋友合伙。初出茅庐的小马头一次跟人合作,毫无防备  ,狠狠地掉进了坑里。

合伙人黑了钱,小马舍不得车行,舍不得自己的梦想化为泡影,舍不得辛苦经营起来的名誉,他咬牙苦撑,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给师傅发工资。客户更是通过在一个个停车场,挨个停车位插广告小卡片辛苦拉来的。  2004—2008年,整整5年的时间,小马几乎都在为人性的丑恶和自己的年少无知偿债,车行几乎每一笔收入都用来添置新设备,最好的情况也不过就是盈亏平衡。

5年时间过去,车行的窟窿终于补上  ,经营恢复正常,现金流的充裕让小马的眉头展开了,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0年开年,一场不期而遇的冰雹就像从天而降的 “黄金雨”  ,让小马赚得盆满钵满。他给心爱的妻子买房买车,感谢妻子在困难时期的同舟共济。谁知刚刚尝到甜头,立刻又吃苦果。就在小马美滋滋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富裕的生活时,冰雹之后半年,车行遭遇火灾。保险公司认定车行是责任人,拒绝赔付。几十万的设备报废  还被责令整改。小马顿时跌入每天一睁眼就是大笔支出,而车行因停业收入为零的深渊。祸不单行,小马收到政府的传票被控 “危害公共安全”等四项罪名。如果罪名成立,小马将面临90万澳元罚金甚至监禁。

好在虚惊一场,小马被判无罪,但仍须缴纳 10万澳元罚金。小马痛定思痛,开始谋划开分店,因为教训告诉他,这次火灾最大的损失在于停业失去的收入。如果有分店的收入,就能降低风险。然而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这个年轻人的想象,车行分店开开停停。

为了尝试更多的行业,小马在管车行的同时,开始研究奶茶店,并拿下了某奶茶品牌的澳大利亚总代理。小马坦言,   自己是一个行动派,想到什么就马上做,毫不拖泥带水。可事情的两面性就在于此,他没有想到那时澳大利亚华人还不足够多,而西方本土人士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此时开奶茶店超前了。 2011—2013年,3家奶茶店开起来,又关下去。车行赚的钱都贴补了奶茶店,又一次被现实击打得七零八落。

但小马没有气馁。这或许就是创业者的共性,永远向前看不向后看,永远不认命不服输,永远都能在失败中成长而非在失败中沉沦,永远看到的是机会而非风险。

结束奶茶店的生意之后,小马回归汽车行业,开始经常回国考察学习。他发现二手车市场和修车行业做  “互联网+”有一个痛点,那就是互联网从业人员不懂修车行业,而修车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懂互联网和用户体验。小马的热情又被点燃。  2016—2017年,小马花了几个月时间画了几百张流程图,铺满了家里的客厅。这些流程图后来被编程,摇身变成了手机APP “奥车宝”。即便用现在的用户眼光审视几年前开发的这款手机程序,也会感到惊艳。十几年的汽修行业经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放异彩  ,”奥车宝”在澳大利亚获奖,小马趁热打铁回国创业。可最终,在巨额投资和回归澳大利亚家庭之间,小马还是选择了后者。

小马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家庭必须捍卫  ,这是不可妥协的原则。奥车宝失去了巨大的成功机会虽然可惜,可长远看来,汽车行业毕竟是夕阳产业,索性去探索一下朝阳产业。于是,小马在 2018年回国六七次,考察下一轮机遇。

这一次  ,小马相中了健康食品行业。在国内考察时,小马发现国内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的食品有绝对的信任感,这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亚的绿色农业和严苛的食品安全标准。近两年全球经济不景气  ,澳大利亚经济也疲软,但食品品牌厂商和代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不过生鲜是重资产,轻易不能碰,小马就瞄准了细分市场——水果深加工副食。通过 18个月的选品、制配方、找代工厂、升级包装,有完美主义情结的小马把一款水果零食做到了极致。只可惜后来遇到疫情  ,只能暂停。

一路走来,小马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遭受的挫折之重也远超同龄人。可是小马的脸上丝毫没有被碾压的痕迹,反倒是既有少年的激情和光芒,又有成熟男性的历练和从容。仿佛他的人生不是笑中带泪  ,而是哭着哭着就笑了,没多大点事儿这种乐观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可窥见一斑:看书,打篮球,钓鱼,做自媒体。他热爱阅读,家里的书以吨计算,一年写一本日记;他在电台做嘉宾  ,一做就是四年;他写微信平台文章,写微博,最多的时候微博粉丝有12万。

而多年的连续创业经验让小马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从盲目自信,一个人包揽所有的事情  ,到相信团队的力量。 目前,为了他的健康食品事业,小马正在广纳贤士。他认为,中国移民为澳大利亚、为中澳关系做的贡献仍不够,他相信自己正走在双赢的梦想之路上。

Related Articles

青年翘楚

Jeff Lee | 华人非银行贷款机构开拓者

宏大资本创始人 20世纪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大量华人涌入澳大利亚,这一批大约4万人基本上在 1995年左右获得澳大利亚永居身份。  当时,澳大利亚刚刚从经济萧条中苏醒,在金融方面首先活跃起来。以前澳大利亚房价很低,十几万澳元便可以买到很好的房产,但是贷款非常难,利率也超过了 20% ,整个房地产市场死气沉沉。 90年代末,银行和贷款方面的政策一扫之前的僵化死板,贷款政策发生变化,不但容易借到钱,利率也大幅下降,于是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房价不断蹿升。 时势造英雄   宏大资本应运而生 2000年,  16岁的 JefLee刚刚从中国香港来悉尼上中学。虽然年龄小,但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也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房地产的热度。因为他是中国大陆人,在中国香港就是寄宿,所以人非常独立,边读书边去餐馆、加油站打工赚钱。后来到黄金海岸上大学,业余时间去汇丰银行  (HSBC)打工,挨家挨户敲门卖信用卡。 Jef业绩很好  ,从团队第一名逐步做到全澳第三名。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感受到房地产火热的关键因素是贷款,于是毕业后果断换到一家华人贷款公司工作。 在房地产买卖方面,澳大利亚整个系统公开、透明、完善,不需要背景、资源,且对语言没有更高的要求。  1995年拿到永居身份的华人,正处于收入稳定、家庭团聚或结婚成家等准备买房子的时刻。天赐良机,能从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底部进入,于是聪明且爱房子的华人圈中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造富神话。...

青年翘楚

Martin Zhang | 从金诺到魔方

2003年,澳大利亚启动投资移民签证。  20多年来中国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培养第二代,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带着子女纷纷赴澳。不过,培养二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东西方文化冲突   ,时代变迁,一代和二代如何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一直是新移民讨论的焦点。本文父亲David和儿子Martin的故事,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金诺地产”是父亲David起的名字  ,那时儿子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公司的名字当然要听父亲的。过了 3年,儿子Martin逐步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  ,要把公司的名字改为  “魔方发展”  。父亲说:”公司最重要的是诚信,要一诺千金,一定要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儿子说: “公司的开发管理业务就像魔方一样,通过中心轴,关联并控制所有模块,进行有序高效的组合运动,拼出不同的精彩作品  ,把梦想中的房子照进现实。”父子俩因为公司名字沟通了大半年。最终,父亲被儿子说服,于是有了从金诺到魔方的变化。 父亲David来澳大利亚之前是中国一家以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母亲是房地产造价师。父母工作忙,晚上饭局常带着儿子一起,于是Martin从小学起就跟着大人在饭局上听着房地产方面的各种信息。Martin说:”来澳大利亚进入房地产行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14年,Martin马上 18岁了,父亲深知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觉得要让儿子开阔视野,于是不惜放弃中国的业务,办理了澳大利亚投资移民,举家搬至墨尔本。一般投资移民家庭是父亲在中国  ,节假日来澳大利亚几天,而妈妈陪同孩子在澳读书。但是David观点是 “一家人不要分开”,于是Martin享受着其他移民二代少有的家人陪伴,更重要的是父亲耳濡目染的指导。 David说,这些年他在培养儿子的问题上坚持两点:一是陪伴,二是开放。无论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

青年翘楚

徐媛 | 奔跑——向着光的方向徐媛 |

Labassa资本创始人 Labassa资本  (www.labassa.com)是一家资本和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包括地产债权及股权基金和商业地产资产管理。   打开企业介绍   ,我看到公司人员中西结合,  多数为曾在主流大公司担当重任、资历深厚的专业人士。创始人徐媛是一个非常靓丽的华裔女性,她在资本市场和机构银行业务领域拥有14年多的经验,在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人脉。我禁不住思考,在澳大利亚金融这样一个门槛很高、背景很深的领域,一个没有背景、  年纪尚轻的华裔女性,为什么能够领导这样的团队呢? 血液里流淌着企业家的基因 徐媛的爷爷是上海的前辈企业家,早年在上海创立并经营一家护肤品牌。徐媛把爷爷看作自己的榜样,或许是出于作为长孙女的使命感,抑或是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使然,徐媛从小就对经营企业很有自己的想法。   1999—2003年她攻读了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她的目标是去国外进修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习海外更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实操。 徐媛和妈妈分享了自己出国的打算。一天,妈妈带来一份报纸,上面有一赛训练期间,她和其他五个队员共同完成了近 100个商业案例分析和演说,这则广告:寻找 “幸运之星”。这是悉尼科技大学语言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公开征选  ,胜出者将获得 6个月语言课程的奖学金  ,徐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幸运果然到来,那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为她接下来的商业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青年翘楚

Mimi Gao | 10年磨一剑  ,不变少年心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澳大利亚房产市场十年一个周期,高盛集团创始人 “80后”MimiGao凭借对房产市场敏锐的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引领公司脚踏实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地产周期。 在多变的市场中 ,她总能嗅到时代的先机  ,比如澳大利亚第一个房产类微信公众平台  “墨尔本房产资讯”就是Mimi早在2013年就建立的 ;她有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不随大溜 ;疫情后,她倡导  “合在一起,成为和企业社会责任上,崇尚信仰的Mimi总是怀着一腔恻隐之心,尽力而为。 从尘埃里走来,做我人生的主 谁又可曾想到  ,如此亮眼的女性竟是普通地方、普通家庭出身,一路靠自己打拼,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 MimiGao是 2003年从山东一个小城市来到澳大利亚留学的。那时汇率高,澳大利亚的学费对她做小生意的父母而言是沉重负担。Mim i稚嫩的肩上扛起了生活的担子。为了节流,Mimi跟8个学生合租住房,总是在菜市场关门前甩卖时去买剩下的最便宜的菜。为了开源,Mimi四处找工作。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Mimi找工作也与其他留学生思路不同。她觉得,既然是工作,就不单纯是为了挣钱,而应该同时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箭双雕”。因此,Mimi把目光放在了销售这个工种上。 第一份销售工作是上门推销电话套餐的无底薪工作。一周培训后  ,由组长带队去各个偏远地区地毯式地推销。Mimi每天要从下午4点敲门推销到晚上9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的天气,都要挨家挨户地推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