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名人

串联澳亚的梦想家 专访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先生

大家都知道澳洲最大的两个零售品牌是Coles 和 Woolworth。这两家不但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商业模式也类似,还经常打价格战,多年来在澳洲零售市场上近乎形成了“ 双寡头”的局面。

但在澳洲还有这么一家超市,全澳只有9个门店,几乎不做任何广告,卖的商品比其他超市的同类尺寸大上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做生意全靠口碑,2015年全球付费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103万个,会员的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达到了91%,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去年,这家超市光靠收会员费就大赚6.44亿美元,因为没有会员卡根本进不去!这么说,想必您已经猜到了,这个零售品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Costco。

作为第一家专访到Patrick的华人媒体,《商圈》相信这次的访谈能够给有志于进入Costco的华人商家和华资品牌提供一个清晰的画卷,去审视这家“无所不卖,凡卖必大”奇葩零售店的发展战略到底长什么样?适不适合我们进入?

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 是零售圈子里的一位“老司机”了。从1978年开始,他在维州一家Woolworth超市担任店长,开始了零售生涯。掐指一算,Patrick的零售管理经验竟有整整四十年!

1985年,他和来自加拿大籍的妻子搬到了加拿大生活。1991年,在温哥华Price Club集团工作的Patrick成为了加拿大第一批普及“会员制仓储”的零售从业人员。1993年Price Club集团和Costco合并后,他被任命为温哥华几家仓库的经理人,在这一职位上奋斗10年后成为Costco的大区运营经理,最终在2005年被提拔为Costco西加拿大区副总裁。

2016年,Patrick被调迁到澳大利亚任澳洲区董事总经理,任职至今。职掌Costco的10年间,他放眼全澳,迅速布局,目前已经在新州Auburn、Corssroads、Marsden Park,维州Docklands、Ringwood、Moorabbin,阿德莱德,堪培拉和昆士兰州的North Lakes开启了九家门店。

在各类电商“大吃四方”的今天,澳洲Costco仍旧坚持在线下大力布局。明年,Costco计划继续开出墨尔本的第四家店,并在布里斯班斥资5000万澳元开出澳洲的第十一家店。“我们还没有一家Perth店,新州的纽卡斯尔(Newcastle)是另一个可能性,像悉尼和墨尔本这样的大都市也都有无穷无尽的机遇,在那里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规划”,Patrick告诉我们。不过,他透露目前尚未有在霍巴特和达尔文开店的计划。

相比于美国,澳洲Costco目前还没有上线。谈到未来Costco在澳洲上线后的价格策略,Patrick表示澳洲的线上销售系统将和美国Costco的线上策略一致,而且Costco在线上会尝试一些更加小众的商品试水市场,如果成功也可以在线下门店销售。

虽然Costco目前的澳洲电商战略只是初露端倪,但集团总部却看似下定了决心,要在做实线下的基础上借助大平台往线上走。最好的例子就是Costco借天猫试水中国:大家知道前段时间Costco总部宣布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全面合作,在天猫上开出Costco旗舰店,从电商的维度挺进了中国。

或许有人要问了,Costco全球线下点都做得那么有特色,为什么不进入中国实体店市场?又为什么偏偏上了天猫呢?Patrick表示对于Costco的全球战略,他作为一个“ 澳洲专家”也许无法给出最合适的回答。但我们还是在中国的“知乎网”上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商评。

一位“知乎”作者认为,中美消费群体存在差异:Costco的“仓储式大宗销售”模型不适合中国的三口之家却很适合美国式的大家庭(指有3-5个孩子的家庭),尤其是进口零食,消费对象年龄相对小,超过3个人的家庭太少,不足以支撑仓储式模式的运营。第二个原因概括起来就是“洋品牌难接中国地气”,在供应链端,外企与很多local品牌合作的并不好,造成外资超市运营成本反而高过本土超市。Costco想开实体店,只卖美国品牌是不行的,在没有和本土供应商建立好关系之前进入实体店市场存在风险。

反之,通过天猫这种网络商城来试水中国市场好处多多:第一,与本地平台合作,各展所长。Costco在北美是供应链专家,但进入中国之后,供应链就交给天猫了。第二,Costco通过网销探测中国市场,看中国消费者对于进口零食的购买力和接受程度到了哪里,并搜集各个商品的销售规律和消费者偏好数据。前段时间《第一财经》爆料说Costco准备在上海开一家实体店,可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未来如果真要铺到线下,那么通过天猫积累起来的数据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虽说如此,Patrick告诉我们Costco澳洲也会和亚洲的门店在商品上互通有无。台湾的年货会通过Costco台湾来到澳洲,澳洲Costco也会间接地把澳洲的商品流通到亚洲Costco门店中,可这是如果做到的呢?

Patrick告诉我们,加拿大的温哥华和悉尼都是非常多元文化的城市,但是相比于温哥华的亚寒带气候,在澳洲做零售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气好。 “澳洲气候非常好,所以基本上在这里什么都长的出来。在温哥华的话可能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好天气只有一个季度左右。因此,澳洲和亚洲邻国相比就像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

他认为澳大利亚应该继续成为亚洲诸国的优质粮食供应国,但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制造业,把“澳洲制造”的商品推向亚洲市场。为此,Costco澳洲和Costco日、韩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确保在日本韩国的Costco线下店里可以买到澳大利亚制造的产品,而不仅是食品。 

因此,作为澳洲Costco的掌门人,Patrick给Costco的生意定性为“超级跨国进出口商”:门面上是大型超市,在供应端他和其他领导层在各国供应商及本地供应商之间辗转腾挪,把好的澳洲产品介绍给Costco海外门店的同时,也把海外的优质产品摆上澳洲Costco的货架。

“比如说,我们去年春节的时候从台湾Costco引进了一批年货,和澳洲的华人会员共同庆祝中国新年,还应发了一些折扣券“。他随后又强调说,Costco和其他零售商有着截然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做广告但有时会有优惠券的活动,春节折扣券就是其中的一次。

我们都知道Costco贩卖的商品都“特别大,特别值”,从2米的泰迪熊到9公斤的巧克力,再到家具甚至小型游乐场,都能给会员以独一无二的游览和购买体验。可是,Patrick告诉我们,他们这样设计供应链策略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好玩,而是有一套独特的商业逻辑在里面。

“我们一直非常注重为会员们提供‘价值商品’。我们会员购买的是商品,而不是其包装,因此我们会跟供应商沟通,加大货品的尺寸,减少包装成本和运输损耗,这样的话单位商品的单价就会相对下降,价值也就提高了。”此外,他还特别解释了Costco不花钱做广告的原因—-仍旧是为了降低成本。Patrick坚信,Costco不在广告上花钱,不在包装上浪费预算,把省下来的钱回馈到货品价格当中,给到会员们满满的实惠,这是一种非常有创造力、而且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最后,当我们谈到中国品牌入驻Costco时,Patrick表示非常欢迎有兴趣进入Costco的商家来到悉尼办公室洽谈合作。“在我们悉尼的Auburn门店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华人社区,我希望你们可以亲自来看一看。如果你们的华人读者或商家想要成为Costco购物体验的一部分,我欢迎他们来到我们悉尼办公室,和我们的相关人员对接合作,我们将非常愿意和他们一起分析货品上架的可行性,甚至直接议价。”

Related Articles

澳洲名人

平衡的艺术——专访BMW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全新BMW 7 系在墨尔本揭开的那一天。 璀璨夺目的新车旁,一个高大、俊朗的男人,笑容可掬。 他就是BMW 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面对现场嘉宾,Marc 自信满满: “我有一位中国朋友,他告诉我,中国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开宝马,坐奔驰’。我个人非常认同‘开宝马’这个观点,因为宝马车实在太棒了。但是今晚之后,我相信这个旧说法将会被改写,大家会接受‘开宝马,坐宝马’这个新观念。” 信心的背后,是他多年以来代表BMW...

澳洲名人

百年传承——澳洲首富家族的传奇历史

只要对澳洲生意场略知一二,你就一定听说过Smorgon家族,也一定发现人们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其冠以“传奇”之名。 的确,这是个在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犹太家族,在商界、艺术界和慈善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个在澳洲最具权威的BRW家族财富排行榜上蝉联多年的首富家族,资产超过 27 亿澳元;这是个白手起家、世代传承的家族,由一家小小的肉店发展成了一座涉足多元领域的“商业帝国”。 然而,一个称得上“传奇”的家族故事,一定不仅仅是个“经商致富”的故事。因为传奇,显然远比生意或财富都更有血有肉、底蕴厚重。于是,怀着对传奇家族的好奇心,我追根溯源地实地考察、采访交流,并翻阅一篇又篇相关资料。终于,由Victor Smorgon开创、Peter Edwards承继的Smorgon家族发展历程,如同一卷涵盖了百年光阴的电影胶片,缓缓展开并愈发清晰。通过这卷胶片,你看得见世界格局的更迭,看得见经济商业的演变,看得见文化思潮的进步,也看得见Smorgon家族的奋斗与荣誉:从颠沛流离失无所失,到新土地上赚得第一桶金;从初出茅庐梦想无疆,到时代大潮下一次次转型;从敢与垄断大亨相抗衡,到确立家族生意哲学;从坐稳财富王国,到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更重要的是,你将借此读懂一个犹太家族如何在世事变迁中,用爱、创新与传承书写出当之无愧的“传奇”。 动荡与生存 “对于任何移民来说,都没有什么‘经济萧条’之感。因为我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哪怕每次只赚来一便士,我都已经比昨天更富有了。” ——Victor Smorgon VSG集团的创立史与Victor...

澳洲名人

原创 | 澳洲骄傲 赢在全球,专访Seek创始人兼CEO Andrew Bassat 先生

在澳洲,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企业主,只要一提到招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Seek. com.au.多少学子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Seek找工作,然后在求职信(Cover Letter)里教科书式地注明工作机会来源于雇主在Seek上刊登的求职广告。 对于本地的求职者而言,Seek代表的是自己的一段求职路,一个向上攀登的梦想,或是一条在镜子前总也系不上的领带。Seek和我们都息息相关,却也非常神秘,更鲜为人知的是,它还在2008年重拳出击,向中国最大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投资2.2亿美元,成为后者的大股东!作为一家连续多年广告收入接近20%增长的成功澳企,Seek却很少面对媒体,也很少谈论自身的成就之路。这次,我们有幸对话Seek的CEO安德鲁·巴萨特先生,看他为我们揭开Seek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华人这家澳洲制造的招聘帝国和中国的丝丝情缘。 涵盖41亿人口的商业帝国,澳洲制造! SEEK 成立于1997年,三位创始人分别是Andrew Bassat, Paul Bassat和Matt Rockman。2005年,Seek在澳交所上市,当时的市值为5.87亿澳元。而今天,这个当初的Seek.com.au已经发展成澳大利亚排名第一,集求职、培训、生意对接和志愿者机会为一体的移动端求职平台。 从SEEK官网上的资料看,它是一个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它不但帮助个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正在帮助企业取得成功。这样的结构俗称B2B2C—-即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兼备。Seek集团在澳洲,新西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南非,肯尼亚,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都和当地的雇主,教育机构和志愿者服务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国家里,Seek的招聘平台在其中14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排名第一,覆盖人口达到41亿。...

澳洲名人

A1牛奶不能喝了?!A2是真的好还是仅仅是概念?

如果有人问最好的牛奶是哪家?十个人可能会给出九种答案,但是要问最贵的牛奶是哪家,估计所有的答案都会是——a2。提起大名鼎鼎的a2牛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奶中贵族不仅在澳洲是餐桌上的宠儿;随着代购和电商的传播,a2在中国也是声名鹊起。2013年上市的a2“白金”Platinum婴幼儿配方奶粉,像一阵旋风似的横扫澳洲和中国的乳制品市场。 这个2000年后才成立的公司,在十年的时间内变身为乳制品中的“爱马仕”,在澳洲、中国、美国、英国拥有无数忠实粉丝。特别是那些一喝牛奶就会肠胃不适的人,a2牛奶成为了他们的救星,而解决这个大难题的方法就是奶源的严格甄选。 含100% 全a2蛋白质乳制品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可以重新享用牛奶的营养和美味。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让媒体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好奇。 窥探其中究竟,答案是——“与众不同”。说起来简单,但它背后蕴含的顶尖科技和精准市场营销,足以让其他品牌望其项背。a2公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区CEO Peter Nathan先生分享了他这些年的种种过往、感受和心得。 从“死囚牢房”到“与众不同” a2乳品公司由研究酪蛋白的Corran McLachlan博士和当时新西兰富豪乳品农场主Howard Paterson于2000年在新西兰成立,公司总部目前设在悉尼。a2主要业务分布在澳洲、新西兰、中国、新加坡、美国和英国,产品包括乳制品、酸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 a2公司2004年4月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上市(新西兰证券交易所编号:ATM)。2007年,a2公司同自由食品集团(Freed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