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翘楚

Jeff Lee | 华人非银行贷款机构开拓者

宏大资本创始人

20世纪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大量华人涌入澳大利亚,这一批大约4万人基本上在 1995年左右获得澳大利亚永居身份。  当时,澳大利亚刚刚从经济萧条中苏醒,在金融方面首先活跃起来。以前澳大利亚房价很低,十几万澳元便可以买到很好的房产,但是贷款非常难,利率也超过了 20% ,整个房地产市场死气沉沉。

90年代末,银行和贷款方面的政策一扫之前的僵化死板,贷款政策发生变化,不但容易借到钱,利率也大幅下降,于是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房价不断蹿升。

2000年,  16岁的 JefLee刚刚从中国香港来悉尼上中学。虽然年龄小,但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也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房地产的热度。因为他是中国大陆人,在中国香港就是寄宿,所以人非常独立,边读书边去餐馆、加油站打工赚钱。后来到黄金海岸上大学,业余时间去汇丰银行  (HSBC)打工,挨家挨户敲门卖信用卡。 Jef业绩很好  ,从团队第一名逐步做到全澳第三名。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感受到房地产火热的关键因素是贷款,于是毕业后果断换到一家华人贷款公司工作。

在房地产买卖方面,澳大利亚整个系统公开、透明、完善,不需要背景、资源,且对语言没有更高的要求。  1995年拿到永居身份的华人,正处于收入稳定、家庭团聚或结婚成家等准备买房子的时刻。天赐良机,能从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底部进入,于是聪明且爱房子的华人圈中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造富神话。

比如一个朋友,不会英语,不会开车,只是在餐馆刷盘子,但是他最多曾经拥有 40多套房子。这里面的诀窍是运用了贷款的金融杠杆。他先买一套房子并装修,待一年左右房子升值后就卖掉,或者重新评估房屋价值,以此为资本再贷款  (Refnance),利用其中的差价去付第二套房子的首付。当然这是在整个房地产趋势往上走的情况下,那时的趋势是房价每 7年翻一倍。

疫情前,澳大利亚GDP已连续 28年增长。同时那几年贷款容易,不用任何收入文件,用房子抵押就能贷款 60%  ,或者有收入证明,哪怕是海外收入证明,也很容易贷到80%。然后以房租支持贷款利息,一般银行前5年都可以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如此循环  ,以至于 Jef出门买菜路过房屋拍卖,经常就举手出价买了下来。

在贷款公司工作的两年,Jeff学习到很多贷款中介业务,但是理念不尽相同  ,他意识到是时候自己出来闯一闯  ,摸索出一条新路。于是 2013年4月他创立了宏大资本(vastcapital)  ,独立从事贷款中介业务  ,那年他28岁。那时候也是整个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最鼎盛时期,他公司的员工一度达到 30人。

只是,这样的美好景象到2016年戛然而止。

又是政策!  因为到银行贷款容易,没有人考虑去非银行机构贷款,这样一来,银行面临的风险就大了。澳大利亚政府担心房地产泡沫,并重视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信用评级,于是2016年开始专项整顿,银行不再接受海外收入贷款,而且对收入和消费审查极其严格,甚至有华人客户因为提供假收入证明而上了银行黑名单,有银行华人职员被解雇。真是一片风声鹤唳。

面临市场突变,  Jef亲身感受到客户的痛苦。对很多客户而言,  10%的首付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借款。如果不能贷款,无法支付剩余房款,就会丢失 10%的首付,真是晴天霹雳一般。

整个银行系统大整顿,贷款业务迎来寒冬,华人房地产行业一片哀号,尤其是喜欢大量买公寓的华人。因为在澳大利亚如果是买楼花,签署买卖合同不需要缴纳全款,只需将 10%的订金放在第三方律师的信用账户,等到房子盖好后,开发商提前通知时再贷款  ,并缴纳剩余的90%房款。除了富豪,谁也无法一下子拿出全款。

短暂的痛苦之后,  Jef意识到此时唯一的途径就是非银行贷款。可能由于从小寄宿的缘故  ,Jef性格早熟,更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其实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生意模式。他觉得要想在澳大利亚发展,必须进入主流金融系统。作为普通中介给各大银行介绍客户、拿佣金不是Jef的最终目标,他希望站在食物链的顶层

澳大利亚金融系统的食物链由上到下为:银行—非银行机构—Mortgage Manager—MortgageBroker。 由贷款中介Broker跃升到MortgageManagement,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华人背景。但是当Jef看到众多客户苦不堪言时,决定破釜沉舟  ,变卖公司资产  ,筹措资金,进入非银行机构的Mortgage Management领域。

2016年  ,宏大资本的业务转变为MortgageManagement  ,成为海外华人金融服务机构,也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华人非银行贷款机构。也就是说,在银行贷款走不通时  ,非银行机构的资金通过Jeff批发给各个零售贷款中介,再由这些中介贷给购买住宅的个人。非银行机构的资金在审批和利率上都比较灵活,贷款产品也丰富全面。

Jef的英语非常好,而且为人踏实  ,在和澳大利亚非银行大型机构的沟通过程中,深得信任  ,成为澳大利亚抵押贷款与金融协会中唯一华人,当他们同赴堪培拉去游说国会,改变贷款政策时,他也是发言的唯一华人代表。

Jef兴致勃勃,这正是他寻求的目标。但是要想设计出一套自己的流程和产品,在众多金融产品中脱颖而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聪明且谦虚,不断地学习请教,一遍遍亲自画图、修改,终于使自己原创的贷款产品走向市场

非银行贷款机构亲自派人在Jeff办公室坐镇,分析、审批一个个案例,Jef的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强烈,各大华人贷款中介如同找到救星  ,纷纷与他合作。

Jeff知道,华人移民以做生意为主  ,大部分人手里都有钱。尤其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房价猛涨  ,随便卖一套中国房子,就可以在澳大利亚买到品质更好且有永久土地产权的房产。但是澳大利亚银行业整顿后,不要海外收入证明,只认所谓的澳大利亚税单、工资单,把众多华人挡在门外,他们手中有钱却难以派上用场。  Jef的能力就是把西人的金融系统和华人的实际情况综合规划,一方面保证投资人的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大大满足了华人个人的贷款要求。  Jef相信华人,在华人的传统文化中很少有借钱不还的,于是局面迅速打开,中介源源不断送上客户。

疫情后,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Jef并没有止步。他不想拘泥于悉尼一个城市,而是飞往全澳各个城市  ,拜访一家家中介,洽谈合作,参加全澳房地产博览会,举办各种演讲,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员工队伍和网络业务逐步扩展开来。  2023年宏大资本在墨尔本快速发展,也在阿德莱德设立了办公室Jef借助自己的中西优势,在拓展全澳业务的同时,将贷款证券化他从养老金和海外银行融资,打造RMBS证券让融资和证券化紧密连接在一起,使融资更加丰富多元,以跟上公司全澳拓展的步伐。

2020年疫情期间  ,Jef还抽空去悉尼科技大  学(UTS)读了MBA。他不是书呆子,多年之后再返校园,让他反而更不拘泥于常规思维。他敏锐地发现人工智能  (AI)在贷款领域的应用  ,他说他要通过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打造一个大家共赢的平台,不仅自己赚钱,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新移民参与到这个平台,共同发展。

2023年7月 27日 ,宏大资本从全澳 100多个杰出的入围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澳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贷款管理机构奖——澳大利亚抵押贷款与金融协会全澳卓越奖  (MFAAExcellenceAwards)。卓越奖旨在表彰和赞扬那些在客户服务、专业精神、道德标准、成长和创新等领域表现优异的MFAA会员

在采访过程中,  Jef显得偏内向,但当谈起他的宏伟蓝图时  ,却兴奋异常,虽然他个人生活遭遇了一些打击,甚至整夜失眠  ,但能感受到他坚韧的性格和内心生生不息的强烈内驱力,或许这是对一个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磨砺。

Related Articles

青年翘楚

Martin Zhang | 从金诺到魔方

2003年,澳大利亚启动投资移民签证。  20多年来中国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培养第二代,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带着子女纷纷赴澳。不过,培养二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东西方文化冲突   ,时代变迁,一代和二代如何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一直是新移民讨论的焦点。本文父亲David和儿子Martin的故事,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金诺地产”是父亲David起的名字  ,那时儿子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公司的名字当然要听父亲的。过了 3年,儿子Martin逐步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  ,要把公司的名字改为  “魔方发展”  。父亲说:”公司最重要的是诚信,要一诺千金,一定要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儿子说: “公司的开发管理业务就像魔方一样,通过中心轴,关联并控制所有模块,进行有序高效的组合运动,拼出不同的精彩作品  ,把梦想中的房子照进现实。”父子俩因为公司名字沟通了大半年。最终,父亲被儿子说服,于是有了从金诺到魔方的变化。 父亲David来澳大利亚之前是中国一家以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母亲是房地产造价师。父母工作忙,晚上饭局常带着儿子一起,于是Martin从小学起就跟着大人在饭局上听着房地产方面的各种信息。Martin说:”来澳大利亚进入房地产行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14年,Martin马上 18岁了,父亲深知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觉得要让儿子开阔视野,于是不惜放弃中国的业务,办理了澳大利亚投资移民,举家搬至墨尔本。一般投资移民家庭是父亲在中国  ,节假日来澳大利亚几天,而妈妈陪同孩子在澳读书。但是David观点是 “一家人不要分开”,于是Martin享受着其他移民二代少有的家人陪伴,更重要的是父亲耳濡目染的指导。 David说,这些年他在培养儿子的问题上坚持两点:一是陪伴,二是开放。无论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

青年翘楚

徐媛 | 奔跑——向着光的方向徐媛 |

Labassa资本创始人 Labassa资本  (www.labassa.com)是一家资本和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包括地产债权及股权基金和商业地产资产管理。   打开企业介绍   ,我看到公司人员中西结合,  多数为曾在主流大公司担当重任、资历深厚的专业人士。创始人徐媛是一个非常靓丽的华裔女性,她在资本市场和机构银行业务领域拥有14年多的经验,在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人脉。我禁不住思考,在澳大利亚金融这样一个门槛很高、背景很深的领域,一个没有背景、  年纪尚轻的华裔女性,为什么能够领导这样的团队呢? 血液里流淌着企业家的基因 徐媛的爷爷是上海的前辈企业家,早年在上海创立并经营一家护肤品牌。徐媛把爷爷看作自己的榜样,或许是出于作为长孙女的使命感,抑或是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使然,徐媛从小就对经营企业很有自己的想法。   1999—2003年她攻读了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她的目标是去国外进修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习海外更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实操。 徐媛和妈妈分享了自己出国的打算。一天,妈妈带来一份报纸,上面有一赛训练期间,她和其他五个队员共同完成了近 100个商业案例分析和演说,这则广告:寻找 “幸运之星”。这是悉尼科技大学语言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公开征选  ,胜出者将获得 6个月语言课程的奖学金  ,徐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幸运果然到来,那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为她接下来的商业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青年翘楚

Mimi Gao | 10年磨一剑  ,不变少年心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澳大利亚房产市场十年一个周期,高盛集团创始人 “80后”MimiGao凭借对房产市场敏锐的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引领公司脚踏实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地产周期。 在多变的市场中 ,她总能嗅到时代的先机  ,比如澳大利亚第一个房产类微信公众平台  “墨尔本房产资讯”就是Mimi早在2013年就建立的 ;她有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不随大溜 ;疫情后,她倡导  “合在一起,成为和企业社会责任上,崇尚信仰的Mimi总是怀着一腔恻隐之心,尽力而为。 从尘埃里走来,做我人生的主 谁又可曾想到  ,如此亮眼的女性竟是普通地方、普通家庭出身,一路靠自己打拼,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 MimiGao是 2003年从山东一个小城市来到澳大利亚留学的。那时汇率高,澳大利亚的学费对她做小生意的父母而言是沉重负担。Mim i稚嫩的肩上扛起了生活的担子。为了节流,Mimi跟8个学生合租住房,总是在菜市场关门前甩卖时去买剩下的最便宜的菜。为了开源,Mimi四处找工作。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Mimi找工作也与其他留学生思路不同。她觉得,既然是工作,就不单纯是为了挣钱,而应该同时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箭双雕”。因此,Mimi把目光放在了销售这个工种上。 第一份销售工作是上门推销电话套餐的无底薪工作。一周培训后  ,由组长带队去各个偏远地区地毯式地推销。Mimi每天要从下午4点敲门推销到晚上9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的天气,都要挨家挨户地推销。...

青年翘楚

“大味”餐饮横空出世 |”90后” Liamzhou执掌美食天下

墨尔本的餐饮享誉世界,各国风情的餐饮文化蓬蓬勃勃,这和世界最宜居城市的称号相得益彰。  为什么宜居? 因为幸福度、舒适度和文化包容度…吃得舒服,吃得丰富,吃得地道,绝对是其中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说,在墨尔本你能品尝到比各国当地更为地道的餐饮   ,因为墨尔本能吸引高端餐饮投资移民和最高级的大厨。澳大利亚大厨的地位相当高,  “Masterchef”大厨的餐饮节目 ,很多重量级的节目都要为之让位 ;况且每个月都有各种大型赛事和节日 , 自然盛宴不断。在饮食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地方,中餐品牌  “大味”蓬勃发展。 “大味”,让华人为之骄傲的品牌 澳大利亚华人群体在近30年才逐渐壮大,而前20年的移民没有资金,更不懂什么品牌。后来新投资移民兴旺  ,有资金,有品牌意识、连锁概念  ,但当地的移民和留学生的数量还不足以支撑中餐品牌的发展。中餐没有著名连锁品牌一直是澳大利亚华人心中的缺憾。 2016年,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大味”横空出世。当人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是何方神圣的时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